日期:2025-09-23 05:14:19
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蒋欣如张熙锦
比赛现场。大赛主办方供图
9月19日至23日,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,让人们对技能和技术的关注度持续升温。
本届大赛共设置106个赛项,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。其中,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数字技术、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超50%。
3420名技能高手“逐鹿中原”,大赛不仅是技能人才的竞技场,更是观察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。
新赛项,对接产业新刚需
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设置,分为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两大类:世赛选拔项目选拔我国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队选手;国赛精选项目主要设置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职业(工种)。
两类赛项都会动态调整,使竞赛项目能够保持高度的产业关联性、技术先进性和对劳动力市场的敏感性。因此,每年赛项的“上新”,直观反映了当下产业的“新刚需”,也是大赛的引领性所在。
本次大赛,新增口腔修复工艺技术、零售、无人机系统、软件测试、数字交互媒体设计、智慧安防技术等6个世赛选拔项目。可以发现,被选上的必要条件之一,就是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。
世界技能大赛官网这样介绍口腔工艺修复技术项目的重要性:“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,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日益受到重视,这一认知推动了口腔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。”
数字化口扫设备、氧化锆烧结炉、3D打印机……口腔工艺修复技术选手比赛工位上,各类设备一色摆开,透露这一项目的技术含量。赛项解说员梁金鑫介绍,借助这些工具,可以将原本需要一周时间的义齿制作流程压缩到一天,“新技术、新技能,就是这样影响我们生活的。”
技能往往藏在车间里、工地上,而大赛将其中的含金量搬到聚光灯下,让人们意识到身边那些不曾留意的技能之美。
比赛现场。大赛主办方供图
本次大赛新增国赛精选项目之一的盾构技术项目,与大赛主办地河南有着不解之缘。2008年,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“中国中铁1号”在河南新乡下线,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机制造领域的空白。
从修建地铁到修建热力隧道,从修建港口地下工程到修建铁路,我国盾构机早已走向世界,帮助不同国家改善公共交通、城区供水、供气等基础设施条件。与此同时,一批与产品相适应的高技能盾构技术工人队伍成长起来,这一项目也应运而生。
如果说盾构机重塑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格局,那么智能网联汽车则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本届大赛中,就有两个新项目与智能网联汽车有关。
智能汽车软件开发赛项中,选手需要亲手组装调试智能汽车传感器,并开发编程操作系统,应对极端天气、座椅智能调温等,都是比赛考点。“智能汽车软件是未来汽车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”这几天,赛项解说员陶东旭接待了许多对项目感兴趣的人,以年轻人居多,“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,可以预见,这个行业前景可期。”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报告显示,在中性预期情景下,到2030年,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为25825亿元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成熟与应用,带动更多人在该行业就业,也催生了新职业——去年,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被人社部列为新职业。这一项目也作为17个新职业赛项之一,首次亮相本届大赛。
老项目,透露工艺新趋势
不止赛项上新,不少传统项目也出现了新变化,有的是新考点、新设备,而更多的是新工艺、新趋势。
如车身修理项目,考虑到汽车铝制材料应用越来越多,新设计了铝制车身的外观修复考题;历经三届国赛,数控铣项目的设备从进口三轴机床更新为国产三轴机床,再到今年的国产五轴机床,折射出数控加工多轴化、复杂化和高精度化的转型升级趋势。
车身修理项目现场。大赛主办方供图
从一些项目的设置,也可以看出当前制造观念的转变:增材制造项目,也就是大众熟悉的3D打印,本质上是对传统工艺的颠覆性重塑。
“我们传统的加工,是对毛坯件做减材工作,是减法。而3D打印则是加法,更节约材料,也能更好解决复杂结构零件成型的难题。”该赛项讲解员胡梦瑶告诉记者,增材制造凭借定制化、损耗少、精度高等优势,对制造业降本增效作用明显,“例如应用在汽车底盘轻量化设计上,就能比传统工艺减少约15-20%的成本。”
观念的改变,也体现在产业工人身上。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赛项中新增视觉安装考点,要求选手通过图像识别辅助手段,帮助机械臂自动识别、抓取物料,提升整体工作效率。
该赛项裁判长王春峰说,这一变化正是现代化产业工人的新画像:“如今的高技能人才,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满身油污。他们可以坐在智能工厂舒适的办公室里,通过电脑远程控制,让机器人代为动手。”
通过大赛这一平台,一技之长成为公众可以凝视讨论,甚至去模仿的一种社会景观。
大赛采取开放办赛,图为小学生观摩比赛。大赛主办方供图
养老护理项目比赛现场,围挡前人头攒动,不少人支起三脚架、架起手机拍摄,显然打算回去“逐帧学习”。
濮阳市博爱之家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李爱荣,专程带着30多位护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赶来,一下车就直奔展位,“一老一小行业领域不断变化,我们希望能对标国际技能竞赛标准,将最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实操经验引入课堂。”
大赛项目的考点,往往是产业发展的“风向标”。养老护理项目浙江代表团教练金晓琴告诉记者,近年来,养老护理赛项越来越“卷”,从最初的基础看顾,到健康指导,如今还增加了园艺、音乐辅导等操作考点,更加注重考察选手为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的能力。
金晓琴感觉选手的技能水平明显高了一大截,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护理技能,还要具备在复杂情境下灵活运用专业知识、技术操作与人文关怀的综合实践能力,“这些新要求会伴随着大赛的影响力扩散开去,在更多职业院校得到普及。行业人才培训标准就是这样跟着大赛一起,不断迭代更新。”
从赛场上的一人夺冠,到赛场外的万人同频成长。我们看到,一条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建的技能人才成长生态,正全面铺开。
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